中醫認為,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,但當身體無法將體液引到正確的位置時,這些滯留的體液便會造成身體的傷害,也就是局部出現了「溼氣過重」的現象。換言之,「溼」的本質很可能就是「微循環障礙」,是身體無法正常運送排疏血液、體液的現象。
「溼」本身也是一種病因,會和其他外邪(例如外部的病毒細菌)狼狽為奸,造成更嚴重的損害;「溼」也是一種痼疾,不容易治癒。這些描述也與微循環障礙造成免疫功能低落、淤積毒素造成身體慢性損害的現象相符。因此,借用中醫的概念,我們用「溼」來總括「耗能增加、血管損傷」所造成的症狀:
- 循環障礙:血管受損造成血瘀,阻礙血流動,造成血流循環的障礙。
- 水腫:形容組織水腫的現象,易有手汗的現象。
- 虛胖:形容脂肪組織與一般細胞增加脂質攝取、儲存的現象。
- 積毒惡化:累積的膿液成為新的毒素,並因排疏不易而使局部持續惡化。當身體出現上述症狀,我們稱之為溼性體質。
缺氧時,細胞會進行代謝模式的轉換,加強無氧呼吸的比重,代價是耗能增加,進而導致代謝異常而血管損傷。因為所謂「代謝症候群」,在醫學上指的是那些「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關的代謝異常疾病」,因此我們便以「代謝症候群」做為溼性體質的代表性疾病,包括 高血壓 、高 血糖 、高血脂,導致糖尿病、痛風、動脈狹窄硬化、血栓、心梗、腦梗、 肥胖 症等等。溼性體質相關的疾病並非限於代謝症群群,例如許多研究發現,癌症與缺氧所引起的糖代謝異常有關
溼性體質也容易造成肝臟疾病。這或許是因為乳酸增加、糖脂代謝異常都會導致肝臟負擔增加所致。中醫認為肝藏血而主疏泄,脾統血而主運化,經常將肝脾放在一起討論,不知這是否也和所謂「肝熱脾溼」有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