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認為,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,但當身體無法將體液引到正確的位置時,這些滯留的體液便會造成身體的傷害,也就是局部出現了「溼氣過重」的現象。換言之,「溼」的本質很可能就是「微循環障礙」,是身體無法正常運送排疏血液、體液的現象。

「溼」本身也是一種病因,會和其他外邪(例如外部的病毒細菌)狼狽為奸,造成更嚴重的損害;「溼」也是一種痼疾,不容易治癒。這些描述也與微循環障礙造成免疫功能低落、淤積毒素造成身體慢性損害的現象相符。因此,借用中醫的概念,我們用「溼」來總括「耗能增加、血管損傷」所造成的症狀:

  1. 循環障礙:血管受損造成血瘀,阻礙血流動,造成血流循環的障礙。
  2. 水腫:形容組織水腫的現象,易有手汗的現象。
  3. 虛胖:形容脂肪組織與一般細胞增加脂質攝取、儲存的現象。
  4. 積毒惡化:累積的膿液成為新的毒素,並因排疏不易而使局部持續惡化。當身體出現上述症狀,我們稱之為溼性體質。

缺氧時,細胞會進行代謝模式的轉換,加強無氧呼吸的比重,代價是耗能增加,進而導致代謝異常而血管損傷。因為所謂「代謝症候群」,在醫學上指的是那些「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關的代謝異常疾病」,因此我們便以「代謝症候群」做為溼性體質的代表性疾病,包括 高血壓 、高 血糖 、高血脂,導致糖尿病、痛風、動脈狹窄硬化、血栓、心梗、腦梗、 肥胖 症等等。溼性體質相關的疾病並非限於代謝症群群,例如許多研究發現,癌症與缺氧所引起的糖代謝異常有關

溼性體質也容易造成肝臟疾病。這或許是因為乳酸增加、糖脂代謝異常都會導致肝臟負擔增加所致。中醫認為肝藏血而主疏泄,脾統血而主運化,經常將肝脾放在一起討論,不知這是否也和所謂「肝熱脾溼」有關?

溼性體質也會和熱性體質交叉作用,造成慢性痠痛。但當循環發生障礙、肝腎機能病變退化時,便無法有效的排除、分解代謝乳酸,造成組織酸中毒,進而與淤積的血液混合而形成濃液。這些濃液將隨時間而逐漸滲入組織、肌肉、關節的縫隙深處,導致長期痠痛而難以治癒,造成慢性腰痠、肩周炎、板機指等深度且「溼熱交加」痠痛發炎,而有異於一般的運動過量後的肌肉痠痛。

改善「溼性體質」的策略:

微循環治療溼性體質淤腫積毒的病症,源自於耗能增加的三高代償作用,造成微血管型態異常及循環障礙,因此改善溼性體質應以微循環治療為核心策略。具體的方法如下:

  1. 排除瘀血:運用外力移除瘀血或淤積的組織漿液,例如西醫的手術、熱療或中醫的按摩、推拿、整脊、刮痧、放血。其中,放血是比較有爭議的治療方式,應謹慎進行。
  2. 促進循環:運用酸痛膏藥、酸痛貼布、熱療的熱效應,或透過生物電磁場來促進局部微循環,逐步分解、排除膿血;多進行能刺激排汗的運動,也要注意多補充水分。
  3. 微血管正常化:補充維他命B群及精胺酸來幫助微血管釋放一氧化氮,或服用可保養血管的食物,例如輔酶Q 10 、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鋅、魚油,改善微血管型態。

微循環治療的概念與中醫「活血化瘀」類似,首先透過外力除瘀滯的膿血,效果較為快速明顯,其次加強循環,抑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胰島素抗升高的代償作用,最後改善微血管型態。

如微循環檢驗中所述,微血管型態是溼性體質改善最重要的目標,因為如果只去除去瘀血或改善血流,但沒有改善微血管,效果只是一時,會因微血管型態不良而再度復發。唯有微血管型態得到改善,才代表供氧條件得到持續性的改善,而有助於緩解缺氧問題。

網址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ook/bookTopic.action?nid=538
心得:身體濕氣過重,可能會出現微循環障礙,讓身體無法正常運送排輸血液、體液的現象,改善濕性體質應該以微循環治療作為核心策略,排除淤血、促進循環、微血管正常化,唯有微血管型態改善,才代表供氧條件得到持續性的改善,依據以上的方法,讓身體變得健康吧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護士長阿嬌 的頭像
    護士長阿嬌

    護士長阿嬌

    護士長阿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